如何理解“提高投資效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經濟工作首要任務。
12月13日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動“兩重”建設,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等各類建設資金,推動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持續推動重大項目引入民間資本。加力做好“兩新”工作,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消費擴量提質增效。
回顧發展歷程,我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消費水平提升最顯著的階段,都伴隨著大規模較高增速的投資。每當遇到大的外部沖擊,投資又作為“快變量”,有力對沖消費下行、出口不確定的風險壓力,發揮經濟增長“壓艙石”作用。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更需要統籌發揮投資短中長期作用,實現量增質升,帶動投資與消費良性循環,推動經濟平穩增長。
一、2024年投資發揮關鍵作用,成績難能可貴
今年以來,在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保持投資穩定增長面臨一定壓力的情況下,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延續了規模擴張、結構優化的發展態勢,各項存量和增量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今年前10個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4%,增速回穩,亮點突出。
一是政府投資帶動放大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年內國家安排政府投資資金規模約6萬億元,包括7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3.12萬億元用于項目建設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主要在今年使用的2023年1萬億元增發國債等。同時,今年10月底,兩個1000億元的2025年“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也已提前下達地方。這些政府投資資金均已落實到具體項目上,通過統籌加力用好各類政府性投資資金,引導帶動擴大社會投資,重大項目建設顯著提速,更多實物工作量加快形成。
二是“兩重”“兩新”政策效應快速顯現。在超長期特別國債安排上,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安排體現“兩重”(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性質和國家意志的重大項目1465個、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7000億元;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快速增長,有力釋放汽車、家電、家居消費潛力,帶動設備制造和消費品行業生產快速增長。
三是產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制造業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速為9.3%,增速較前三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1-10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9.3%,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9個百分點,發揮引領作用。2012-2023年,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推動高技術產業呈現規模與效益同步提升、創新與發展同步推進的態勢,帶動新動能不斷培育壯大。
二、未來仍需保持一定投資增速,提高投資效益是關鍵
從國際經驗看,投資率一般在人均GDP處于1萬美元到2萬美元之間時達到峰值,但達峰后仍有較長時間保持在中高水平。2023年,我國人均GDP為1.27萬美元,按規律仍處在投資率達峰階段。從發展看,錨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我國仍需保持一定投資增速,同時,必須提高投資的精準性、有效性。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以改革促發展,一個重要的題中之義,就是以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更少的投入,帶來更多的效益,給人民的美好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立足提高投資效益,推進投資量增質升有支撐、有抓手、有后勁,主要體現在:
一是統籌擴大有效投資的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既狠抓落實、又重抓謀劃,保持投資政策力度與增長目標相匹配,切實發揮投資有效帶動作用,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不斷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二是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健全實現“兩重”“兩新”建設工作目標的長效機制。支持“兩重”建設是黨中央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明年將繼續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硬投資”項目實施,加快推進政策制定、規劃編制、體制機制創新等“軟建設”,通過持續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統籌“硬投資”與“軟建設”,共同實現“兩重”“兩新”目標。
三是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方向和結構。加大投入力度,做好與超長期特別國債的錯位安排,著力支持一批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的重大項目,適當提高中央預算內投資對地方項目的支持比例,不斷提升投資效益,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加快補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弱項。
四是加力推進“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項目,強化項目全過程管理。目前,102項重大工程涉及到的5100個具體項目,超過96%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或者建成。同時,國家發改委已會同有關部門和各地方建立了常態化的項目儲備機制,加強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分領域、分地區做好項目儲備工作,強化項目前期工作,提高項目儲備質量。還將進一步強化過程管理,依托在線監測、實地督導、現場核查等方式加強項目調度,督促指導各地方、各有關部門組織實施好各類政府投資項目,加大調度督促力度,依托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加強對工程進展的動態調度,實施專門的臺賬管理,強化節點控制,積極銜接對應部門和地方需求,及時幫助協調解決工程推進遇到的重大問題,提高項目實施效率。
五是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范圍。探索開展項目審核自主權試點,實施續建項目“綠色通道”等,研究出臺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管理的新舉措,更好發揮專項債券作用,提高專項債使用效率。
六是大力支持和鼓勵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優質項目推介,推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鐵路、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快篩選形成新的一批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清單。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間投資項目發行基礎設施REITs,深化投貸聯動試點合作,強化民間投資項目的融資支持。
三、有效益的投資與有潛能的消費相互促進,將打開廣闊增長空間
投資既直接體現為國內需求,又能通過增加收入、促進消費等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投資與消費不是此消彼長和簡單替代的關系,有合理回報的投資、有收入支撐的消費可以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相互促進。當前,面向高質量發展要求,面對多方面機遇和挑戰,亟需拓展投資空間,鍛長板、補短板。
一是我國正處于搶抓科技革命機遇、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投資動力較強。立足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等方面的投資將更加踴躍。行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有望形成多個萬億級投資體量的行業領域。
二是我國正處于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時期,產業升級投資后勁較足,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空間巨大。“人工智能+”行動,將帶動未來產業投資,成為我國數字經濟又一次躍升的引擎。綠色轉型領域潛在投資需求預計每年可超過10萬億元。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三是我國正處于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關鍵時期,基礎設施結構和功能優化投資空間仍待釋放。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和體系完善相關投資規模每年分別將保持在3萬億元左右。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將在惠民生、促消費的同時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將成為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四是我國正處于著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關鍵時期,民生領域投資需求大。為此,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游業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預計可拉動數萬億元新增投資需求,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將顯著拉動相關投資,也是投資與消費的重要結合點。擴大有效投資可以形成未來的有效供給,既能夠支撐技術進步、推動產業升級,提高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也能夠促進民生改善、夯實安全基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盛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副所長
“三里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