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皆是你” :A股人形機器人漲停潮下的價值混沌
記者 趙云
11月以來,A股主題投資舞臺,幾乎成了人形機器人的“獨角戲”。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5日,Wind人形機器人指數在11月、12月分別上漲16.31%和8.23%。
這一個月中,從賽力斯代工人形機器人的傳言與辟謠,到華為入局人形機器人猜想;從特斯拉放出靈巧手的視頻,到英偉達上海 ROSCon 大會中釋放消息的預期,無不成為人形機器人板塊的強心劑。
“其實之前華為入局的時候,我們就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是黎明的前夜。之所以大家感覺不到亮光(價值驗證),其實就是木桶效應的短板,目前具身智能,系統、軟件、模型層面還很早期。而google、英偉達、華為、智元這些側重軟件的公司開始布局具身智能,就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近期流傳的一份券商會議材料中如是表達。
而一系列大廠動作,更令與之有關的A股公司享盡市值紅利。拓斯達、埃夫特-U、五洲新春等概念企業股價全部氣勢如虹。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11月以來,近60家公司在發布了有關“人形機器人”的公告,或宣布加碼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投入,或澄清公司既有業務與人形機器人行業之關聯。
消息、資金、多番共振,一時之間,不知道是資金在預期著人形機器人的未來,還是企業在迎合著人形機器人的預期。
人形機器人“宇宙”
兩年前,馬斯克曾打下“誑語”:到2040年,全球將會有超過100億-200億個人形機器人投入使用,甚至可能超過人類的數量。
如果按照這個設想,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輕松超過每年20萬億美元。作為對比,截至2023年,全球最大的終端產品市場之一——汽車市場的規模也僅為1.5萬億美元。
兩年之后的今天,暢想未來的人不再只有馬斯克。
近日,花旗集團全球洞察分析團隊在某節目中積極表態: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臺,其約達到當前全球汽車保有量的一半。
“人形機器人的投資回報周期可能非常短,且回報豐厚。部分機器人的投資回收期甚至可能短至36周,”花旗集團分析師 Rob Garlick 在節目中表示。
當然,他們目前尚不清楚人形機器人將如何替代人類員工和具體替代率;同時他們認為,對希望部署該技術的公司來說,提高人形機器人的產量仍面臨巨大的財務挑戰。
在如此巨大的行業尺度之上,A股市場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產業,幾乎貫穿了百行千業。
僅12月5日,因“人形機器人概念”大漲的個股,就包括物聯網傳感器企業柯力傳感,泛工業制造企業均普智能,協作機器人企業埃夫特,伺服電機企業禾川科技,機器視覺企業奧比中光等等。
“人形機器人的主題投資涉及的行業極其廣泛,按照行業分類來看,除了合邏輯的機械行業之外,其他如計算機、新能源車、金屬、消費電子等都是人形機器人的延伸行業,且產業容量都不低。”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管理人近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
事實上,據記者從行業人士處了解,雖然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高度復合型學科行業,但因其并非新鮮事物,且當前行業標準,如構型、負載、功能等定量標準缺失的問題,任何企業想通過制造一款原型機來進入行業,都“幾乎沒有任何門檻”。
粘上人形機器人的“連板王”們
人形機器人江湖未定之時,A股市場也上演著一幕幕匪夷所思的炒作故事。
12月3日晚間,連續錄得12輪漲停的南京化纖公告,對公司連番漲停的情況進行了說明。
此前,該公司發布資產重組計劃,擬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南京工藝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京工藝”)100%股份,并配套募集5億元資金。
之后便有消息傳出,南京工藝正在為人形機器人企業供貨。
對此,該公司回應稱,南京工藝產品下游應用領域包括數控機床、光伏與半導體設備、注塑壓鑄、智能制造及國防航天等,其中數控機床、光伏與半導體設備、注塑壓鑄為主要應用領域。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實現個別產品應用、未形成批量訂單,2024年初至本公告披露日,應用到人形機器人市場的訂單金額僅約10.24萬元。
無獨有偶,近期出現六連板企業大業股份僅是一家胎圈鋼絲、鋼簾線以及膠管鋼絲等輪胎骨架材料企業。最近,大業股份卻因為人形機器人靈巧手需要具備的高強度鋼絲,而被打造成人形機器人靈巧手概念股。
“人形機器人業務目前尚處于探索和市場調查階段,研發技術團隊尚未組建完成,尚未建設生產設備及生產線,尚未產生收入,且公司相關業務未來在技術研發、產品競爭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人形機器人市場目前總體尚處于探索階段,尚不成熟,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大業股份公告稱。
除了看似有關的企業,還有一些一看就無關的企業也被打上了人形機器人概念股的標簽,如七連板的山東礦機。
“目前公司有自己生產的機械臂,在焊接生產線上應用了這種工業機器人,但不是市場上所說的人形機器人。”山東礦機方面近期在回應媒體時表示。
此前,山東礦機還因無人機研發項目,被打上“低空經濟”概念標簽,因自動化生產被打上“人工智能”標簽等等。
從機器人投資的角度,市場面臨的依然是價值鏈尚未成型之時的一片混沌。
“人形機器人的投資存在太多問題,就像早期的果鏈和新能源一樣,比如價值鏈以誰為主(如零件供應,本體制造,主機品牌,具身智能,應用場景),跟著哪家玩是最好的(比如特斯拉、華為、小米等),誰是門檻比較高的賣水人等等(AI算力,工業母機等),這些問題都是隨著時間推進后,我們需要去了解和鑒證的因素。”前述私募管理人向記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