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国产男男Gay网站,午夜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大桥,欧美乱偷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分享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準許從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業務的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0120220005
中新經緯>>銀行>>正文

密集掛牌轉讓 銀行“清倉”壞賬

2024-12-05 08:12:04 北京商報

  密集掛牌轉讓 銀行“清倉”壞賬

  年末臨近,多家銀行加速出清不良資產。12月4日,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廣發銀行東莞分行、中信銀行廈門分行、金昌農商行掛牌轉讓不良貸款。進入四季度,銀行不良貸款密集掛牌轉讓,僅12月,就有建設銀行、郵儲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大連銀行、江蘇贛榆農商行、甘肅涇川農商行等多家銀行及其分支機構轉讓不良貸款,涉及消費貸、經營貸以及對公不良貸款等。分析人士預計,未來不良貸款轉讓項目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密集掛牌轉讓不良貸款

  12月4日,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中信銀行廈門分行、廣發銀行東莞分行、金昌農商行在銀登網掛牌轉讓不良貸款。

  以交通銀行浙江省分行為例,該分行掛牌轉讓杭州蕭山萬隆機械有限公司等13戶不良貸款,涉及未償本息總額2.32億元。該筆不良貸款將于12月18日競價,起始價為1900萬元,加價幅度為10萬元。

  中信銀行廈門分行、廣發銀行東莞分行、金昌農商行則掛牌轉讓個人消費及經營性不良貸款,涉及未償本息總額分別為3836.68萬元、4.47億元、3862.97萬元,其中,廣發銀行東莞分行、金昌農商行相關不良資產均為重新掛牌轉讓。

  據了解,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自2021年開啟,首批參與試點的銀行僅為6家國有控股大型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2022年12月30日,參與試點機構擴圍,注冊地位于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廣東、甘肅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也納入了試點機構范圍。今年8月,金融監管總局普惠金融司透露,后續將擴大試點范圍或推進試點政策常態化實施,助力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拓展不良資產處置渠道和處置方式。

  四季度以來,銀行機構不良貸款轉讓的掛牌數量增加,僅12月,就有建設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大連銀行、江蘇贛榆農商行、甘肅涇川農商行等多家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掛牌轉讓不良貸款,主要涉及消費貸、經營貸以及對公不良貸款。

  “銀行加快處置不良資產,有助于不良風險化解,提升風險防控能力與資產質量,幫助銀行輕裝上陣,釋放更多信貸資源,增強實體經濟服務能力。”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個人消費貸、經營貸以及對公不良貸款轉讓項目較多,一方面,是因為三項業務在銀行信貸業務中占比高,個人消費貸、經營貸增長快;另一方面,反映市場對個人消費貸、經營貸等不良貸款需求加大,同時,通過轉讓有助于銀行降低處置成本、提升處置效率。

  提升不良資產處置效率

  從已轉讓成功的項目來看,受讓方多為全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分支機構或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

  例如,銀登網公告顯示,12月3日,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關于2024年京航科技園(滄州)有限公司不良貸款轉讓項目已被河北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受讓。根據此前轉讓公告,該項目涉及未償本息總額5.15億元,轉讓起始價為2.5億元,加價幅度為100萬元。

  南京銀行關于2024年第4期個人不良貸款(個人消費貸款)轉讓項目則被廣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受讓。據了解,該項目涉及1460名借款人,未償本息總額為1.94億元,以1590萬元為起始價掛牌轉讓。

  不良貸款密集轉讓背后是商業銀行面臨的資產質量壓力,2024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6%,較上季度末基本持平。但分不同銀行類型來看,不良貸款率則有所分化。其中,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率較上年末持平,為1.25%;大型商業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二季度上升,分別為1.25%、1.82%、1.79%、1.1%,環比上漲0.01個百分點、0.05個百分點、0.04個百分點、0.06個百分點;農商行不良貸款率雖環比有所減少,但仍維持在3.04%高位。

  為助力金融機構有效清理存量不良資產,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拓寬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可收購的金融不良資產范圍,允許其收購金融機構持有的重組資產、其他已發生信用減值的資產等。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認為,拓寬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范圍對銀行不良貸款轉讓加速有非常大的助益,不良貸款試點范圍擴大有利于更多的銀行減輕貸款減值準備的計提壓力,讓風險資產出表,降低銀行的風險資產規模。

  對于后續銀行貸款轉讓趨勢,周茂華預計,未來不良貸款轉讓項目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一方面,伴隨著國內銀行信貸業務穩步擴張,銀行業也面臨著零售、房地產等領域的風險挑戰,需要加快處理不良“包袱”;另一方面,隨著國內不良資產交易市場的發展,資產管理機構對不良貸款需求保持較強增長態勢。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顏

來源:北京商報

編輯:付健青

廣告等商務合作,請點擊這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關注中新經緯微信公眾號(微信搜索“中新經緯”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網站地圖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4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