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業出清加速 年內逾1400家機構注銷
私募接連宣布注銷。12月2日,中基協更新數據顯示,上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三家私募主動注銷。此外,12月1日,還有湖南瀟湘珞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因12個月無在管注銷。拉長時間看,年初以來1400余家私募均注銷,除以往公布的主動注銷、依公告注銷、協會注銷類型外,中基協今年的公示中,還新增12月無在管注銷的注銷類型。有業內人士表示,預計2025年有可能還有一些基金公司陸續退出,建議投資者在選擇機構時務必慎重考慮。理論上來看,歷史業績較好、管理基金較多的公司相對更值得信任。
年內超千家私募注銷
又有私募主動注銷。12月2日,中基協更新數據顯示,三家私募同步注銷,分別為上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同方致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浙財(杭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注銷類型均為主動注銷。此外,12月1日還有機構湖南瀟湘珞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因12個月無在管注銷。
除了直接宣布注銷外,中基協近期還對當前失聯私募進行了提示。11月29日,中基協發布公告稱,通過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以下簡稱“AMBERS系統”)中登記的電話、電子郵件、短信等形式,無法與北京財富自由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1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附件)取得有效聯系。上述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自公告發布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過AMBERS系統提交情況報告。逾期未完成的,中基協將認定為失聯,在官方網站失聯機構專欄中予以公示,并在“機構誠信信息”欄目標識。如公示后滿一個月仍未完成,中基協將依據《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聯處理指引》注銷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整體來看,截至12月3日,2024年以來已有140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銷,注銷原因包括被協會注銷、主動注銷以及依公告注銷等。從機構類型方面看,則包括477家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80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49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以及1家私募資產配置類管理人。
其中,還有機構登記備案不足一年即注銷。具體來看,德孚同誠(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登記于2024年4月,但在今年11月即宣布主動注銷。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年內私募注銷力度較大,注銷有助于清理市場上的不合規機構,提升整個私募行業的規范性。在注銷機構中,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注銷數量占比較高,主要是因為這類基金管理人通常涉及較為復雜的投資項目和較長的投資周期,可能面臨更大的運營風險和資金壓力。市場環境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也可能導致部分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難以維持運營,從而選擇注銷。
建議投資者謹慎選擇私募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在中基協私募注銷的相關公示中,除了主動注銷、依公告注銷、協會注銷等常規原因外,還新增了12個月無在管注銷的注銷類型。截至12月3日,年內共計145家機構因12個月無在管注銷。12個月無在管注銷的私募中,45家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99家為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此外,還包括一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即易皆福(上海)海外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據了解,2023年5月施行的《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相關規定中提及多個私募注銷情形。具體來看,包括主動申請注銷登記,理由正當;依法解散、注銷,依法被撤銷、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中國證監會、中基協規定的其他情形。
對于“12個月無在管注銷”的情形,《辦法》指出,為登記后12個月內未備案自主發行的私募基金,或者備案的私募基金全部清算后12個月內未備案新的私募基金,另有規定的除外。
而“依公告注銷”則是指依據《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在辦結登記手續之日起6個月內仍未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被注銷的機構,中基協將注銷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江瀚指出,中基協新增12個月無在管注銷類型,可能是為了加強市場監管,清理長期未履行管理職責的機構。其次,12個月無在管具體指的是在一定時間內沒有管理任何基金產品的機構。投資者若在相關企業購買產品,可能會面臨產品無法兌付、資金安全無法保障等風險。投資者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機構的公開信息,關注監管部門的公告和通報,了解哪些機構存在違規行為或長期未履行管理職責,保持警惕,避免盲目投資,選擇有良好信譽和實力的私募機構。
從存量情況看,中基協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0月,在中基協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臺辦理通過的機構10家,均為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截至2024年10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20411家,環比減少0.22%,管理基金規模19.93萬億元,環比增長1.48%。
展望未來,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王德怡表示,預計2025年有可能還有一些私募基金公司陸續退出,如果投資者繼續購買相關機構管理的產品,投資本金可能難以保證。在整體行業形勢欠佳的情況下,建議投資者務必要慎重考慮。理論上來看,歷史業績較好、管理基金較多的公司相對更值得信任。
北京商報記者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