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28日電 題:保險行業如何向以價值和效益為中心轉變?
作者 王國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
在金融領域的持續變革中,保險行業正站在關鍵的轉折點上。近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第七次會員大會召開,為行業發展錨定了新方向。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著重指出,保險業“要切實轉變發展模式,加快由追求速度和規模向以價值和效益為中心轉變”。
轉變發展模式,是保險業適應市場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各種不利因素疊加使保險業單純依賴規模擴張的模式面臨風險。若只注重保費規模增長,忽視資產負債匹配,容易加劇利差損風險,影響公司長期穩定。
同時,金融市場開放致使保險業競爭日益激烈。業內競爭和跨界競爭的雙重壓力下,提升產品與服務價值效益、打造核心競爭力,如精準定價、優化服務流程、提高理賠效率等是保險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宏觀政策層面,當前一套科學且動態的保險監管指標體系已經建立,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償付能力監管已經處在較高水平。為了推動保險行業進一步高質量發展,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基礎上,應盡量放開保險公司創新的手腳。
對內放開方面,應鼓勵保險公司在車險、健康險、養老險等領域借助科技賦能突破困境。例如,當前車險的科技化遠遠沒有跟上信息科技發展的步伐,UBI(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費的保險車險)車險科技仍無法施行,這導致車險市場費率與風險匹配失衡,低風險車主長期補貼高風險車主,市場長期扭曲。為改變這種局面,應用科技進行創新迫在眉睫。
同時也要堅持對外開放,引入更多有特色的海外保險機構,促使其帶著各自獨特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模式、豐富多元的產品體系以及服務方式,發揮“鯰魚效應”,提升整個保險業的活力。當它們融入本土保險業的生態環境中時,一方面,本土保險企業在面對強勁競爭對手時,不得不加快自身改革創新的步伐;另一方面,海外保險機構帶來的新思路、新技術、新方法能夠為整個保險業所借鑒吸收,從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與行業協同發展。
在專業化管理方面,當前保險行業已有顯著進步,在產品開發層面,我國已推出了大病保險、百萬醫療、健康惠民保、家財惠民保等貼合國情且深受大眾歡迎的產品,電梯安全責任險和醫院醫師職業責任險也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比較緩慢。隨著網絡安全風險、氣候變化引發的巨災風險等新興風險日益突出,保險行業需及時調整適應。在這一背景下,風險評估能力的提升和定價機制的完善成為行業應對新興風險的首要任務。未來,保險機構應深入研究網絡安全風險特點和巨災風險的影響因素,聯合網絡安全專業機構和國家地震局、中國氣象局等專業機構,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模型。同時,組建一支精通保險業務、網絡技術、安全法規等多領域知識的復合型專業技術團隊至關重要,可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為保險業務全流程賦能。
在定價機制完善方面,保險公司未來應綜合考量企業的網絡安全防護水平、網絡安全風險和巨災風險暴露程度等多維度因素,精準評估風險,合理確定網絡安全保險產品和巨災保險產品的費率,實現科學定價。(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