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回暖資金分流效應顯現 理財公司10月規模增量遠遜去年同期
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謝忠翔
9月末以來股市回暖,疊加部分固收理財因債市調整而帶來的凈值回撤,不少資金從存款、現金類和固收類理財產品搬家,轉向股市。
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匯總的數據顯示,就同比而言,11家主要銀行理財公司——包括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信銀理財、興銀理財、光大理財、浦銀理財和平安理財,規模增量明顯弱于去年同期;與前兩月相比,10月末存續規模雖較9月末回升,但仍未恢復至8月末水平。
11家理財公司“回血”4300億
上述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11家主要銀行理財公司存續產品規模合計約為19.4萬億元,較9月末回升約4300億元,但仍較8月末低了2100億元。
從產品結構變化來看,上述11家理財公司在貨架上的主要增量來自現金管理類產品和固收類產品。其中,多數理財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實現增長,11家公司單月合計增長約3300億元。固收類產品合計增長約4300億元,其中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固收類產品增長較為迅速,5家大行理財公司固收產品合計增長約37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10月理財規模回升快速的理財公司中,農銀理財和建信理財脫穎而出,均大幅高于其余理財公司。其中農銀理財10月回升約1700億元,建信理財單月回升約950億元。具體來看,農銀理財現金類產品環比增長約23%,固收類產品合計環比增長約11%。
在規模排名方面,據證券時報記者測算,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分別以2.4萬億元、2.14萬億元、1.94萬億元的規模分列前三。而農銀理財、工銀理財均突破1.92萬億元,二者規模相差無幾,有望進入2萬億元陣營。
另據華源證券分析師廖志明研報統計,今年以來,股份行理財公司中,恒豐理財、浦銀理財和華夏理財的規模增幅較大。截至10月末,恒豐理財規模較年初增長52%,浦銀理財增長38.9%,華夏理財增長37.6%。
股市回暖分流部分儲蓄和理財
事實上,這11家主要理財公司10月份的4300億元增量并未達到市場預期。按照往年的慣例,理財市場在10月份通常會迎來資金顯著回升,諸如2023年10月份規模增長了8250億元。
全市場銀行理財數據也有類似趨勢。據廖志明的研報測算,10月末理財規模合計約為29.7萬億元,環比增長約0.36萬億元——但該數字同比顯著下降。廖志明認為,10月理財規模增長偏弱,一方面或是因為股市走強影響,部分理財客戶資金流入股市或在股市觀望,階段性降低了理財購買動力;另一方面,9月下旬固收類理財凈值波動帶來的影響。
另據記者了解,9月末股市回暖,疊加部分固收理財因為債市持續調整而造成的凈值回撤,不少投資者在9月末、10月初贖回存款、現金類和固收類理財產品,將資金投向股市。
今年9月末和10月黃金周結束后的首個交易日,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發布公告,暫停其代銷的部分理財產品的快贖功能,原因是已墊支的金額達到設定的墊支總額(即客戶快速贖回申請總額度超過限額),產品管理人暫停提供部分相關產品的快速贖回、消費支付服務。
無獨有偶,招行高管也在三季度業績發布會上透露了股市對儲蓄存款的分流效應。“我們注意到10月8日這一天,由儲蓄存款流向股市的資金就不少。當然,還有一些產品的贖回形成了活期存款的沉淀,這就是一個雙刃劍,活期存款增加了,但加大了存款的波動。”招行一位高管介紹。
含權產品權益部分收益上升
9月份權益市場迎來一波回暖,帶動部分含權理財的權益部分收益上升。該類含權產品在以貨幣類或固收類資產打底的基礎上,通過小比例資金參與股票、黃金、境外資產、衍生品等投資,在實現風險分散的同時增厚收益。
普益標準表示,從截至10月15日的收益表現看,多數含權固收產品近1個月收益率有明顯回升趨勢,部分理財產品業績突增,包括農銀理財、交銀理財、信銀理財、興銀理財和光大理財等機構發行的含權產品。
從更長時間來看,9月末行情也是今年以來理財含權部分難得的加倉窗口。
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10月31日,今年以來理財公司發行的低波產品已達518只,較上月增長近50只,顯示市場對這類穩健理財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在業績表現方面,當前市場中理財公司發行的低波存續產品近1月年化收益率達到3.24%,今年以來的年化收益率也已達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