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1月1日電 (羅琨 實習生 秦海齊)家族企業如何才能做到基業長青?這是當下不少中國企業家共同面對的課題之一。
大衛·科勒(David Kohler)是科勒公司第四代家族領導,也是公司發展歷史上的第九位領導者。2015年,彼時已在科勒公司任職超過31年的大衛當選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2022年,大衛被選舉為董事會主席,全面負責科勒公司的業務集團(廚房衛浴、知名酒店和世界級高爾夫球場)以及所有企業職能部門。
作為一家家族企業,科勒如何歷經150余年的周期并保持長期穩定的發展?在近日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大衛給出了他的答案。
科勒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大衛·科勒 受訪者供圖
“科勒將保持私有化”
1873年,約翰·麥克·科勒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創建了科勒公司。科勒最初是一家生產農具鑄件的家庭式工廠,1883年,約翰·科勒制造了第一只鑄鐵浴缸,也是世界上第一只浴缸,公司逐漸轉向衛浴制造業。
如今科勒已經成為美國最龐大的家族企業之一,其商業版圖遍布全球,包含廚房衛浴以及知名酒店和世界級高爾夫球場。
科勒如何歷經風雨仍然保持企業的生命力?答案之一或是保持私有化。相比其他擁有逾百年歷史的公司,科勒始終堅持不上市也讓其獨樹一幟。
“我不敢說科勒在未來一定不會上市,但我能肯定的是,在我有生之年,科勒將保持私有化。”對于是否上市,大衛的態度堅定。
他對中新經緯表示,保持私有化的最大好處是管理層具有更長遠的眼光,能夠真正從長期的視角考慮公司的業務,確保做出長期主義的投資以及長期來看正確的戰略決策。
“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我們的后代,都是科勒公司真正的守護者。我們的目標是讓科勒在未來繼續蓬勃發展,就像過去的151 年一樣。所以,我們在考慮策略和目標的過程中,時間維度是跨越幾個世紀的,而非僅僅幾年或幾十年。”大衛強調說。
他表示,在過去的151年中,科勒公司歷經多次經濟周期,遵守紀律和對企業長期的承諾是非常關鍵的。
“公司創立至今,我們經歷過一些經濟周期帶來的挑戰,特別是與房地產相關的。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保持穩定的發展,不能過度支配或過度擴張,否則就無法順利地度過周期。正是這種財務原則和運營原則,結合科勒的堅韌毅力和信心,我們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克服面臨的任何挑戰。”大衛說。
作為一家“百年老店”,大衛認為,持續成功的另一關鍵在于150 多年來始終堅持公司的指導原則和價值觀,比如走在設計、技術和創新的前沿,生產高標準質量的產品,由充滿激情和奉獻精神的員工組成的強大團隊,將約90%的收益進行業務再投資。
大衛說,科勒希望能在設計和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這是深植于企業的“敢創”基因,也是企業精神的一部分。自公司創立至今,科勒始終保持創造力和創新性,致力于為市場帶來新的產品和理念。據其介紹,科勒在全球多地都有自己的設計研發中心,不斷研究消費趨勢和消費者的需求。
“我今天剛去過我們在上海的設計研發中心,這里有很多富有創造力的設計師,主要負責研究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并且了解在每個產品類別中我們可以做什么,來打造更多卓越的功能、技術和產品。”大衛說。
看好中國市場
大衛第一次來中國是1978年,當時他去了北京、西安、昆明、重慶、武漢等地,幾乎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自那以后的20年里,他每年都會至少來中國一次或者兩次,有時甚至是三次。
“我認為中國在短時間內能取得如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就非常了不起。自從我初次來中國以后就常說,如果世界上只能去一個國家,那我推薦中國,因為中國是一個充滿驚喜與多元化的國家,有著巨大的潛力。在過去的40 年至50 年里,我們看到了這種潛力的釋放,中國的增長和發展令人難以置信。現在,它無疑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大衛說。
而中國市場對科勒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大衛說,科勒將堅守對中國市場的發展與投資承諾。
“我本人和團隊都將繼續全身心投入于在中國的長期發展。對科勒來說,我們認為接下來的5到10年將會更加令人期待。”大衛說,中國市場匯集了全球品牌,為企業創造了一種積極且健康的動態環境,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處于領先的競爭地位,會變得強大而富有創新性,這對科勒而言十分重要。
在接受采訪之前,大衛正在馬不停蹄地拜訪科勒在中國的合作伙伴。他也注意到直播購物等新興銷售渠道在中國的興起。
“中國在社交平臺和直播等領域的電子商務引領全球。我剛去拜訪了抖音,這個平臺的日活躍用戶可能超過6億,甚至更多。這是一個我們必須參與的領域之一,以建立品牌和推動業務,通過這個渠道能推動大量的內容傳播、有效促進消費者互動,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適配品牌本身。因此,我們將持續投入,不斷增強科勒在這一領域的活力。”大衛說。
除了關注營銷渠道的變革外,大衛也關注中國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我們對中國文化懷有深厚的敬意。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也在不斷學習和探尋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傳統瑰寶和藝術設計,并且協同我們的合作伙伴,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產品相互融合。”大衛透露稱,目前科勒已經推出了一些聯名設計產品,未來也將積極投入于中國的業務發展中。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