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3日電 (魏薇 實習生 陳卓)隨著A+H股上市銀行2024年年報相繼披露,已有16家理財子公司(不包括今年1月獲批開業的浙銀理財和未披露相關數據的徽銀理財)業績“放榜”。
中新經緯梳理發現,其余16家理財子公司產品管理規模合計達22.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24%;實現凈利潤239.03億元,同比增長9.16%。其中,12家實現管理規模和凈利潤“雙升”,占比超七成。
“萬億”梯隊達13家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9.9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75%。從16家理財子公司披露的業績看,產品管理規模占市場存續規模的74.62%,并且有12家理財公司增速超過整體增速。
在16家理財子公司中,截至2024年末,有13家規模超過1萬億元。其中,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分別以2.47萬億元、2.18萬億元和1.99萬億元位居前三位,但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的管理規模出現下滑,分別同比下降3.14%、3.65%。
六大國有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管理規模均大幅上漲。增速方面,中郵理財、交銀理財、農銀理財、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和建信理財分別為31.68%、31.39%、24.08%、22.01%、15.26%、6.73%。
規模方面,中新經緯注意到,以截至發稿時間統計,農銀理財管理規模反超工銀理財和中銀理財,由2023年末的第六位,上升至2024年末的第四位。交銀理財管理規模超過建信理財、光大理財,躍升至第七位。
股份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規模增速出現分化,如上述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管理規模出現下降,而其他理財子公司仍保持雙位數增長,浦銀、光大、平安、民生、渤銀、信銀理財管理規模增速分別為29.57%、21.88%、19.85%、16.95%、15.66%、15.13%。
城、農商行中,青銀理財管理規模為1993.26億元,同比下降4.23%;渝農商理財管理規模為1378.13億元,同比增長14.36%。
3家凈利潤超20億
資產總額方面,除浦銀理財未披露相關數據外,截至2024年末,其余15家理財子公司的資產總額合計達2082.22億元,同比增長8.46%。有13家理財子公司資產總額同比提升,信銀理財、建信理財資產總額同比下降。
凈利潤方面,16家理財子公司合計凈利潤達239.03億元,其中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位居前三位,2024年凈利潤均超20億元,分別為27.39億元、26.94億元、24.92億元。
中銀理財、農銀理財、平安理財、光大理財、建信理財5家理財公司的凈利潤均超過15億元,分別為19.63億元、19.56億元、19.22億元、18.76億元和15.26億元。以截至發稿時間統計,中銀、農銀反超平安、光大,位居凈利潤第四、五位。
凈利潤增速方面,16家理財子公司中,有13家理財公司實現正增長。其中,浦銀理財2024年實現凈利潤11.61億元,同比增長158.57%。浦發銀行在年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全資控股的浦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持續推動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業務高質量發展。
此外,渝農商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中銀理財的凈利潤增速均超20%,分別為44.12%、22.48%、22.47%、20.58%。招銀理財、民生理財、青銀理財凈利潤較上年末下降。
綜合來看,共有1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實現管理規模和凈利潤雙升。對此,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中新經緯表示,其核心驅動力在于存款利率下行引發的“存款搬家”效應。2024年存款利率持續走低,疊加央行規范手工補息清除了灰色高息存款,促使大量資金從存款轉向理財產品。恰逢債券牛市行情,銀行理財產品憑借高于存款的收益率形成比價優勢,規模擴張帶來管理費收入增長。同時,理財資金集中配置債券等標準化資產降低了運營成本,形成規模效應下的利潤放量。
除了上述因素外,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軾剡對中新經緯表示,理財公司擴大代銷合作渠道、不斷推動產品創新等也是管理規模和凈利潤上漲的影響因素。
“理財規模增長仍有支撐”
今年以來,受投資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部分存續的理財產品調低了業績比較基準,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出現下降。
金融數據平臺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3月24日至3月30日,從新發行數量上看,全市場理財產品新發行數量環比減少1.97%。從業績比較基準來看,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跌至近1個月最低點為2.08%,環比下跌0.03個百分點,封閉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跌至近1個月最低點為2.63%,環比下跌0.1個百分點。
另據普益標準提供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全市場存續理財規模29.58萬億,而到了2025年3月31日,全市場存續理財規模已降至28.92萬億元,減少了6600億元。
“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確實會對理財公司經營形成壓力,但規模增長仍有慣性支撐!毖檠哉f。
薛洪言指出,在“擇機降準降息”的政策基調下,2025年存款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間,居民資產重配置趨勢延續,理財規模大概率維持正增長。但債市波動加劇將導致產品收益穩定性下降,可能引發部分資金回流存款或轉向其他資管產品,從而影響其規模增速,凈利潤增速也大概率也會較2024年明顯收斂。薛洪言建議,理財公司要通過加大布局權益資產配置、提升主動管理能力來夯實競爭優勢。
在黃軾剡看來,雖然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的業績有所下降,但預計全年對理財公司的管理規模和凈利潤沖擊有限。
黃軾剡認為,寬貨幣政策預期、存款利率下跌等,會使得理財產品業績基準對應下降,但理財產品相較存款仍具備一定優勢;且“利率下降”這一事件經過近幾個月的信息傳遞及投資者教育,已在投資者心中形成預期,(投資者)逐步接受利率下行的市場,因此不會對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下降表現出過度反應。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