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日電 (薛宇飛)隨著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相繼公布,公募基金公司、資管公司的業績也浮出水面。
從數據上看,公募基金公司、資管公司2024年的業績出現分化,既有營收大幅增長的企業,也有公司的營收有所下降。從頭部公司的營收排名看,華夏基金、南方基金超過了廣發基金。
頭部基金公司營收排名調整
在中新經緯統計的39家公募基金公司、資管公司中,共有34家公司披露了2024年的營收數據,其中,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招商基金6家公司的營收規模在50億元人民幣以上。
易方達基金是唯一一家營收過百億元的基金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21.09億元。據易方達基金股東廣發證券2024年年報披露,截至2024年12月末,易方達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規模合計20536.08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22.43%;剔除貨幣市場型基金后的規模合計14309.81億元,行業排名第一。
從增速看,易方達基金的營收規模連續三年負增長,較2021年145.57億元的歷史高點累計下降約24.48億元。
與2023年相比,廣發基金的營收排名從第二名降至第四名,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分別以80.31億元、75.23億元的規模位居第二名、第三名。2022年、2023年,華夏基金的營收規模均有所下降,2024年轉為同比增長9.61%,再次突破80億元。南方基金的營收在2022年出現了一定調整后,2023年、2024年均保持正向增長。
2022年至2024年,廣發基金的營收規模連續三年下降,2024年降至72.60億元,較2021年93.46億元的歷史高點下降超20億元。
頭部公司中,匯添富基金的營收規模調整最明顯,2024年的營收為48.28億元,同比下降10.11%。2021年時,匯添富基金的營收一度升至行業第二名,為93.79億元,但此后三年進入明顯的調整期,營收總額接近腰斬,2024年的行業排名掉至第八名。
2024年,有數家中小型基金公司、資管公司的營收出現明顯增長。2024年,華泰柏瑞基金實現營業收入23.13億元,同比增長31.69%;國泰君安資管實現營業收入17.09億元,同比增長19.07%;中金基金實現營業收入4.58億元,同比增長30.34%;國聯基金實現營業收入4.32億元,同比增長81.03%。
9家公司凈利潤超10億元
中新經緯統計的39家公募基金公司、資管公司,在2024年共賺取了275億元凈利潤,有9家公司的凈利潤超過10億元。與2023年相比,共有20家公司的凈利潤實現增長。
2024年凈利潤排在行業前五名的依次是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廣發基金,分別為39億元、21.58億元、23.52億元、21.10億元、20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5.33%、7.20%、16.92%、8.65%、2.56%。
盡管營收規模有所下降,但易方達基金2024年的凈利潤規模達到了歷史第二高的位置。華夏基金2024年的凈利潤也維持在歷史相對高位,而南方基金的凈利潤則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各公司的利潤表現分化明顯。2024年,華泰柏瑞基金在營收實現雙位數增長的同時,凈利潤增速達45.53%。2024年,華泰柏瑞基金的管理規模增長明顯,從2023年年末的不足4000億元,增長至2024年年末的超6000億元。
華泰柏瑞基金股東華泰證券2024年年報披露,華泰柏瑞基金不斷優化產品設計和投資策略,持續豐富產品線品類,指數類基金規模增長明顯,截至2024年年末,管理資產規模達6882.08億元,其中,公募業務管理資產規模6691.86億元。根據滬深交易所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年末,華泰柏瑞基金旗下寬基指數基金滬深300ETF規模為3596.27億元,位居滬深兩市非貨幣ETF市場規模第一。
在2024年,大成基金、中銀基金、國泰君安資管、安信基金、中金基金、國聯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的凈利潤均實現了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據Wind數據顯示,2024年,大成基金、中銀基金的管理規模均增長了超1000億元。
一些以管理主動權益型基金見長的公募基金公司、資管公司,利潤下降明顯。2024年,交銀施羅德基金實現凈利潤8.79億元,同比下降26.81%;東證資管實現凈利潤3.33億元,同比下降32.18%;農銀匯理基金實現凈利潤2.48億元,同比下降20.26%;信達澳亞基金實現凈利潤1.01億元,同比下降42.11%。
據東證資管股東東方證券2024年年報,東證資管積極應對市場環境變化,圍繞“平臺化、多元化、市場化”建設方向,持續推進“二次創業”轉型發展。產品方面,圍繞公司投研能力持續拓展產品矩陣,著力布局貨幣、純債、權益、多策略、公募 REITs、FOF、量化、QDII八大產品線。
據信達澳亞基金股東信達證券2024年年報,信達澳亞基金將堅定推進“第二增長曲線”戰略,將“固收”及“固收+”業務線打造成繼權益業務后的另一業務支柱,不斷優化業務結構。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