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31日電 題: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關鍵突破口
作者 盛松成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這一政策表述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意義。
其重要性體現在:第一,在政策排序上,“大力提振消費”置于投資之前,凸顯了消費在宏觀經濟政策中的優先地位;第二,在理論層面,明確將消費作為內需短板予以重點突破,標志著經濟發展理念的重要轉變。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忽視投資的作用,而是更加強調消費與投資的協同發展,共同推動內需擴大。
從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來看,雖然去年和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均設定為5%左右,但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特征正在發生顯著變化。通過對“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凈出口)貢獻度的分析可以發現:近年來,內需(包括消費和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而作為GDP核算中“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的指標,其貢獻率從負值轉為正值,2024年全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考慮到國際經貿環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今年維持高凈出口貢獻度的難度將增大,這就對擴大內需,特別是提振消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指出“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價值。從3G到5G的技術迭代,以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彎道超車”,都得益于消費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需求牽引。我國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消費升級將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從消費結構來看,服務業消費占據重要地位。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以擴大健康、養老、托育、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這一政策導向表明,促進消費不僅需要從需求側發力,更需解決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
2024年我國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總額的比重為46%,這一比例低于美國的70%。具體而言,居民消費可分為服務消費和商品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大類。1970年至2023年間,美國服務消費各領域均呈現顯著增長態勢:醫療護理支出增長64倍,娛樂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分別增長52.8倍和47.7倍。這種結構性變化不僅體現了服務消費比重的提升,更反映了居民消費向健康、文化、金融等高端服務領域的升級趨勢。
近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了30項具體舉措,其中特別強調要穩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重點包括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這一政策導向具有突破性意義:與制造業開放相比,我國服務業開放程度相對滯后,此次在長期開放不足的教育、醫療、電信行業推進試點開放,體現了深化服務業改革的決心。
需要強調的是,服務業改革開放與制造業具有同等重要性。通過結構性改革,能真正實現服務業的提質升級,進而穩定經濟增長、改善收入預期,并推動產業向新質生產力方向發展。這一發展路徑不僅是提振消費的關鍵舉措,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