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25日電 (王玉玲 薛宇飛)“最近十年中國的產業開放是‘寬領域、全方位、多渠道’的,現在逐步開放了金融領域、服務貿易領域、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外資投資,開放程度更高。”2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說道。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中新經緯 薛宇飛 攝
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
從過去十年中國制造業取得的成就來看,黃奇帆分析了幾點,一是規模,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
二是中國制造業的產業鏈體系有了比較完善的發展。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是中國出口產品結構出現了變化,2010年以前,中國出口產品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輕工等。但到2024年,中國出口總值達3.58萬億美元,出口產品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資本密集的裝備類、電子類的產品的占比不斷提升。
四是中國制造的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五是中國制造業發展跟世界合作開放緊密相關。
中國對外開放有這些變化
談到中國對外開放,黃奇帆指出,中國對外開放勢頭依然強勁,過去十年中國對外開放采取了五項措施。
黃奇帆表示,第一,中國過去幾十年貿易政策上以出口導向為主,最近十年既鼓勵出口,同樣鼓勵進口。
第二,在投資政策上,最近十年,中國既鼓勵外資到中國投資,同時也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最近幾年,中國民營企業每年都保持一定規模的海外投資。
第三,從區域開放來看,過去十年中國是沿海地區開放為主,現在是沿海、內陸同步開放,例如,現在中國東南西北中都有保稅區,區域開放均衡。
第四,在產業政策上,過去中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行業開放度大,外資注入門檻寬松,比如百貨商店、房地產等,最近十年中國的產業開放是“寬領域、全方位、多渠道”的,現開放了金融領域、服務貿易領域、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外資投資,開放程度更高。
第五,中國對外開放不僅僅關心貿易量、資金量,更關心營商環境,開放的目的要使中國各個區域營商環境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程度能夠跟國際接軌,包括負面清單管理、知識產權保護、工人的勞動權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