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9日電 題:取消“僅退款”,電商行業向精細化運營發展
作者 劉俊斌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日,阿里巴巴旗下1688平臺宣布,從3月下旬開始全面取消“僅退款”政策。此前,也有多家電商平臺調整“僅退款”政策。取消“僅退款”是平臺規則的優化,還是對商家和買家權益的重新平衡?
“僅退款”政策曾被視為電商平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利器。消費者在收到問題商品后,只需提供簡單證據,平臺即可直接退款,無需商家同意。這一規則在初期確實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但也催生了大量惡意退款行為。部分消費者利用規則漏洞“薅羊毛”,導致商家面臨商品與資金的雙重損失,尤其是中小商家,經營壓力倍增。據電訴寶統計,2024年全國綜合電商用戶投訴中,任意“僅退款”投訴占比高達33.96%,成為商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尤其對于一些B2B批發平臺來說,其核心用戶就是中小企業和批發商,交易金額大且商品多為定制化或批量采購。若大額訂單僅退款不退貨,商家可能面臨重大損失。此外,定制化商品退貨后難以二次銷售,進一步加劇了商家的經營風險。
因此,取消“僅退款”政策,正是針對市場痛點的回應,旨在平衡消費者權益與商家利益,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對商家而言,取消“僅退款”政策可顯著降低惡意退款風險。取消該政策后,商家資金安全更有保障,尤其是中小商家,經營環境更加公平,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店鋪運營和商品質量提升上。
對市場生態而言,這一政策調整標志著電商行業從“低價競爭”向“質量競爭”轉型。通過清退劣質商家、扶持優質供給,平臺正在構建更健康的商業環境,這種生態優化有利于平臺長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僅退款”后,平臺將根據買家信用體系判定糾紛,符合要求的由平臺出資補貼買家,商家無需承擔費用,商品也無需退回。這一機制的核心在于信用體系的引入,通過數據算法和用戶行為分析,建立更公平的交易環境。
信用體系的引入不僅是技術手段的升級,更是平臺治理理念的轉變。過去,“僅退款”政策簡單粗暴,平臺主動介入糾紛處理,商家處于被動地位。而現在,平臺將更多自主權交還給商家,同時通過信用體系遏制不誠信行為。這種精細化運營模式,既保護了商家利益,也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信用體系的完善,電商平臺將更加注重公平交易與生態健康。這場博弈的最終贏家,終將是那些尊重商業本質、追求長期價值的市場參與者。畢竟,任何商業模式的根基,都建立在“公平交易”四個字上。(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