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茶漸“涼” 王老吉百億營收不再
近日,白云山發布2024年財報,作為其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健康板塊表現不佳,而大健康板塊收入主要來自知名涼茶品牌王老吉。財報顯示,在2023年重回百億大單品陣營后,承擔王老吉涼茶生產和銷售的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去年營收同比減少了12億元。雖然王老吉在涼茶領域規模優勢依舊存在,但隨著行業競爭加劇,被加多寶、和其正、黃振龍等眾多涼茶品牌趕超也并非不可能。
業績下滑
國內最大藥企白云山交出了2024年成績單,營收和凈利潤雙降。
白云山財報顯示,旗下大健康板塊主要為飲料、食品、保健品等產品的生產、研發與銷售,主要從事的企業包括白云山下屬子公司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及王老吉藥業等,主要產品包括王老吉涼茶、刺檸吉系列、荔小吉系列、椰柔椰汁、潤喉糖、龜苓膏等。
白云山公布的財報顯示,2024年大健康板塊主營業務收入約為97.05億元,同比下滑12.7%,毛利率同比減少1.29個百分點至43.12%。其中,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約為87.64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約為37.42億元,凈利潤約為11.04億元。
作為王老吉涼茶的生產銷售分公司,王老吉大健康公司旗下產品涵蓋王老吉紅罐、紅瓶系列涼茶產品以及刺檸吉天然高維C飲料、荔小吉荔枝飲料、椰柔椰汁、大寨核桃露等產品。
拉長時間線來看,2019—2023年,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約為102.97億元、68.62億元、97.29億元、93.49億元及100.13億元。在去年飲料行業內卷加劇的情況下,王老吉涼茶沒能守住百億大單品的基本盤。
對于去年主要業務板塊經營業績同比下滑,白云山解釋稱,主要是受有效需求不足、行業加速變革、行業政策變化及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持續影響。
對于去年營收同比下滑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通過郵件向王老吉大健康公司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季節性影響
盡管王老吉在涼茶行業具有較強的品牌價值優勢和產品競爭力,是中國飲料市場的領軍品牌之一,但整個涼茶市場已經呈現出增長乏力的趨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涼茶市場增速分別為16.7%、15.9%、15.1%、15%、9.7%和9.1%,增速逐年下滑。2018年涼茶市場規模同比下降18%至470億元。2023年,涼茶市場規模達到55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為6.8%,到2030年有望突破800億元。
不可忽視的是,涼茶受季節影響較大。白云山在財報中表示,大健康板塊由于其主要產品王老吉草本涼茶的產品需求與季節有一定的關聯性,天氣炎熱時銷量會有所增長。同時,集團大力開拓重大節日禮品市場的銷售渠道,因此王老吉涼茶在各重大節日的銷量較大。
此外,在“大包裝”飲料趨勢下,王老吉涼茶還是以250ml盒裝、310ml罐裝、500ml瓶裝為主,與主流需求相悖。尼爾森IQ發布的《2024中國飲料行業趨勢與展望》報告中提出,600ml—1250ml的大包裝即飲飲料,成為行業中近年來的新增長點。這一包裝規格在所有售賣包裝規格中的銷售額占比,從2019年的6.4%增長至2023年的11.3%,按照細分品類來看,功能飲料增長了213%,即飲茶增長了105%,而碳酸飲料也增長了101%。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近五年涼茶品類遭遇到很強的品類間競爭,比如無糖茶、椰子水、氣泡水。在整個創新空間不大的節點之下,涼茶要保持高增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能夠維持穩定已經難能可貴。整體去看,整個涼茶品類未來還會進一步收縮”。
出海尋增量
隨著國內需求放緩,出海已經成為中國飲料品牌需求新增長點的主要途徑之一。
今年2月23日,廣藥集團旗下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與沙特艾杜克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簽署貿易合作協議,并發布“王老吉WALOVI”標識和阿拉伯語版包裝。去年4月15日,王老吉發布了其國際化英語品牌“WALOVI”。
其實,王老吉是最早出海的中國品牌之一。1925年,王老吉應邀參加英國倫敦展覽會,開始進入海外消費者的生活。根據王老吉官網,目前,王老吉涼茶已銷售至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入美國Costco、日本唐吉訶德、泰國的萬客隆、澳洲Woolworth等本土主流渠道。在國際化發展過程中,王老吉計劃在全球56個城市建設品牌文化館,其中位于紐約的兩座文化館都已正式開館。
知名戰略定位專家、福建華策品牌定位咨詢創始人詹軍豪認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王老吉需要重新聚焦其核心品類,避免過度延伸產品線。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認知度和消費者忠誠度,通過產品創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此外,有效拓展銷售渠道,增強線上線下融合,提高市場覆蓋率和銷售效率,將是王老吉重塑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朱丹蓬也表示,“王老吉有品牌、規模和粉絲效應,但是在行業競爭加劇下,遭遇到較大的挑戰,特別是在貼牌產品不斷增加的節點之下,對于渠道商來說,廣藥王老吉的美譽度、信任度以及口碑都有所下滑,這要引起管理層的警惕”。
北京商報記者 孔文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