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5日電 題:建議探索“政策銀行+產業基金”雙輪驅動模式
作者 馮娟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鴻海講席教授
近日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11周年新聞發布會透露,2024年,北京、天津、河北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是2013年的2.1倍,區域經濟總量不斷躍上新臺階。
經過多年發展的驗證,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顯然已成為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的有效途徑。基于成渝雙城經濟圈、長三角一體化等典型案例的經驗總結,結合當前國際經貿格局重構和技術革命演進趨勢,筆者建議,可從幾個方面深化治理策略,以構建多維立體的綜合治理體系。
第一,推動建立“國家戰略-省級統籌-市級實施”三級政策傳導機制,這種機制可以讓戰略實施從上到下層層落實,確保執行過程中不走樣、不打折。其中,要激勵地方發揮積極性,又要注意防止地方盲目追求短期利益,可以參考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形成的“負面清單+正面激勵”政策組合。
由于中國各地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統一政策難以滿足所有地區的需求,所以要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區域適合實施差異化政策,讓各地區根據自身特點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例如,成渝地區作為新興增長極,需側重產業鏈配套政策,以吸引更多企業聚集,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而長三角作為成熟經濟區,則應側重創新生態培育政策,以推動高科技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設計區域政策過程中,還建議探索“政策銀行+產業基金”雙輪驅動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是通過金融手段推動政策落地。例如,可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經驗,設立區域發展指數基金,將政策實施效果與融資成本掛鉤。具體來說,如果某個地區政策執行得好,發展成效顯著,那么該地區可以獲得更低成本的融資;反之,融資成本則會提高。這種機制能激勵地方政府高效執行政策,同時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區域發展。
第二,在三級政策傳導機制建立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建立跨區域要素交易市場,以促進要素高效流轉。原因在于,首先,它能夠打破區域壁壘,促進勞動力、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濟效率。其次,通過市場化的交易機制,要素交易市場能夠更好地發現要素的真實價值,推動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形成,為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此外,要素交易市場還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如區塊鏈)實現要素流通的溯源和確權,增強交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為多維立體的綜合治理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和數據基礎。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創新“數字飛地”(利用數字技術構建的跨越物理空間限制的經濟發展模式)模式,參考杭州“飛地經濟”(杭州市實行的通過在不同地區建立合作園區或項目,實現資源共享和經濟協同發展的經濟模式)的經驗,運用數字孿生技術(通過創建物理世界的數字化復制品來模擬、分析和優化系統性能的技術)構建虛擬產業園區,打破地域限制,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再如在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的基礎上,建立全國性數據要素交易平臺,制定數據資產評估、交易、應用的標準體系,推動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
第三,有了跨區域要素交易市場的數據支持和三級政策傳導機制的政策保障,我們可以進一步建立“區域經濟大腦”系統,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進而提升區域經濟的數字化治理能力。這一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實現對區域經濟運行的實時監測、動態分析和智能決策,為政府和企業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和科學的決策依據。“區域經濟大腦”作為多維立體綜合治理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能夠整合跨區域要素交易市場的海量數據,結合政策傳導機制,形成從數據采集到政策落地的閉環管理。這不僅有助于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還能夠增強區域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這一系統整合多源異構數據,將能夠構建動態感知-智能分析-精準施策的治理閉環。通過參考杭州城市大腦的經驗,我們可以開發區域產業鏈監測、要素流動預警等數字化治理場景,實現對區域經濟的實時監測和智能分析。
同時,我們還應創新數字政務服務模式,構建跨區域政務區塊鏈平臺,提高政務服務的效率和便捷性。此外,推行“數字沙盒”(一種創新的監管機制,通過劃定一個安全范圍,對“入盒”企業或項目實行包容審慎的監管,允許其在真實市場環境中進行試驗性運營,同時確保風險可控)監管機制,對新興產業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既鼓勵創新又防控風險。(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