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4日電 題:美股重創,衰退前兆還是短期回調?
作者 楊子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股市在小幅反彈一日后,再度遭受重挫,道指跌逾500點,納指大跌近2%。
而在此之前,因對美國經濟衰退風險的擔憂,美股遭遇年內最大幅度下跌。華爾街金融機構紛紛上調了對美國今年經濟衰退風險的預期。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甚至認為,美國經濟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幾乎為50%。
一般而言,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經濟衰退需要依靠多維度指標體系,而非單一指標。美國官方的衰退認定由全國經濟研究局(NBER)基于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個人收入、就業水平、工業生產等綜合指標進行。然而,NBER的認定通常滯后6-12個月,難以滿足市場預判需求。因此,金融市場發展了一套先行指標體系,以前瞻性把握經濟轉折點。
收益率曲線倒掛被公認為最可靠的衰退先行指標之一。當10年期與2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出現倒掛,通常在12-18個月內經濟會陷入衰退。這一現象反映了市場對未來增長前景的悲觀預期。
另一個廣受關注的指標是“薩姆法則”(Sahm Rule),它通過失業率上升的速度判斷經濟是否已進入衰退早期階段。當失業率的三個月移動平均值較過去12個月低點上升0.5個百分點或更多時,衰退往往已經開始。這一指標的優勢在于其實時性和較低的誤判率。
此外,領先經濟指標綜合指數(LEI)、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和零售銷售等指標構成了完整的經濟預警系統,能夠從不同維度捕捉經濟減速信號。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美國經濟呈現出復雜的矛盾態勢,既有韌性表現,也存在脆弱因素。從基本面看,勞動力市場依然表現穩健,2025年2月失業率維持在4.1%的相對低位;CPI(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8%,通脹仍在可控范圍內;ISM(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公布的制造業PMI為50.3,非制造業PMI為53.5,仍處于擴張區間。這些指標表明美國經濟基本面尚未出現全面惡化。
然而,市場恐慌情緒升溫并非空穴來風。首先,高利率環境的累積效應正逐步顯現,尤其在商業地產和企業再融資領域。其次,美國家庭財務狀況日趨脆弱,儲蓄率持續下降,信用卡債務創歷史新高。紐約聯邦儲備銀行2025年2月發布的最新美國家庭債務季度報告指出,美國人目前的信用卡債務總額達到創紀錄的1.21萬億美元。最后,勞動力市場邊際降溫信號增多,就業增長速度放緩,臨時工崗位減少。美國2月非農就業人口增長15.1萬人,略低于預期的16萬人,前值從14.3萬人下修為12.5萬人。
更為關鍵的是,政策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特別是潛在的貿易政策轉向,引發市場擔憂。這種政策若落實將通過多重渠道沖擊美國經濟:一方面推高通脹,削弱消費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企業成本,抑制投資;同時還可能導致貿易伙伴報復,進一步擾亂全球供應鏈。在這種情境下,美聯儲將面臨兩難選擇——既要應對通脹反彈,又要防范經濟增長失速。
綜合各方面因素,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確實明顯上升,但尚未達到迫在眉睫的程度,未來經濟軌跡將高度依賴政策選擇和外部沖擊。
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金融市場,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必然通過多重渠道向全球傳導,但影響程度將因地區、行業結構而異。
在需求傳導層面,美國消費萎縮將直接沖擊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德國、日本、韓國等制造業強國出口將面臨壓力。與此同時,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也將承受需求收縮帶來的價格下行壓力,影響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國經濟表現。
在金融傳導層面,美股調整往往引發全球資本市場聯動反應,尤其是與美國經濟聯系緊密的市場。傳統避險資產如黃金、日元和瑞士法郎可能迎來資金流入,而高風險資產類別將面臨拋售壓力。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由于中國和歐洲股市估值相對較低,若美國加征關稅,引發美股回調的同時,可能推動全球資本分流至中國和歐洲股市。
此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因經濟壓力而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進一步分割全球市場,阻礙各國共同應對挑戰。
不同地區受影響程度將存在明顯差異。歐洲本已面臨增長乏力挑戰,美國若發生經濟衰退可能引發其更深度的經濟困境;亞洲內需驅動型經濟體如中國、印度受外部沖擊相對有限,但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如韓國等將承受較大壓力;拉美與非洲資源出口國則將直接受到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沖擊。(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