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企業是如何煉成的?如何助力瞪羚企業跑出加速度?中新經緯推出《瞪羚進化論》系列報道,走進部分瞪羚企業,對話企業負責人,深入觀察這些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潛力。
中新經緯3月12日電 (丁丹)微信搜索“ETC助手”進入小程序,進行車牌校驗、填寫收貨地址,按指示上傳個人身份證與車輛資料、綁定微信支付……歷時大約35秒,消費者即可完成ETC申辦流程。
“ETC助手”品牌的創立公司,是2017年8月成立的安徽驛路微行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驛路微行)。該公司于2023年12月獲“2023年度合肥高新區瞪羚企業”稱號,2024年12月再獲“2024年度合肥高新區瞪羚企業”稱號。中新經緯近日專訪驛路微行總裁楊光,了解公司的創業故事。
期望“車上花的所有錢都走ETC”
資料顯示,ETC即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核心設備由車載單元和路側單元構成。當搭載車載單元的車輛經過車道時,路側單元利用微波頻段的專用短程通信技術,捕捉車載單元上每輛車獨有的電子標簽,完成車輛識別、數據交互,從車載單元綁定的賬戶上扣減車輛通行費用,在不停車情況下實現自動收費處理。
楊光回憶,驛路微行切入ETC賽道有著一定的偶然性。作為驛路微行的母公司,深圳高燈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高燈科技)是從一張“電子發票”起家的。2017年前后,傳統發票雖仍在發票界占據主導地位,但已顯現出諸多痛點,如開票等待時間長、交付環節較混亂等。在布局和推進相關業務的過程中,高燈科技偶然間發現電子發票在高速公路收費領域具有較好的應用場景,于是在2017年8月全資成立了驛路微行。同年12月,驛路微行推出首代ETC產品,可實現從線上申請、微信綁定扣費、通行免密支付到自動下發行程單及電子發票的全流程閉環服務。
楊光介紹,首代產品推出后雖市場反應較好,但仍是插卡式設備,不僅體積大、易脫落,卡片也易丟失。針對痛點,驛路微行2022年推出第2代產品——無卡式ETC,2023年又推出第3代產品——無卡隱藏式ETC。楊光稱,第3代產品打破1代、2代只能安裝在汽車前擋風玻璃的限制,可靈活安裝在后視鏡背面、車機大屏背面等眾多區域。
在2025年初推出的最新一代產品中,驛路微行把AI技術融入其中,集成了DeepSeek-R1、Doubao-pro等人工智能模型。楊光提到其中新增的ETC“按一按”功能,“當用戶遇到ETC設備故障或通行問題時,只需輕輕一按,AI智能語音助手便能迅速響應并播報設備狀態,為用戶快速處理異常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楊光表示,自成立以來,驛路微行平均每兩周就會在產品軟件層面更新一個版本,“不斷進行小步迭代,把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優化,產品便始終處在了進化的路徑上”。楊光透露,驛路微行已獲專利82項,包含62項軟件著作權、17項發明專利、3項外觀專利;2024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近30%。
“類似微信,ETC這個產品就像是一個‘底座’,圍繞它可以形成一個生態。”楊光認為,形成生態最難的在于構筑適當的場景,即用戶和管理者都歡迎,公司做起來也順暢,“得把多方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它才能被稱作場景”。
楊光介紹,依托ETC賬單及扣費能力,驛路微行已整合了車后權益資源鏈,一方面為銀行、保險、汽車主機廠等企業客戶量身打造車生活場景權益,另一方面為車主用戶提供高速通行、停車、加油等車生活優惠權益。“公司目前累計服務會員用戶達40萬,服務接入全國10萬家停車場、3萬家加油站、2萬家洗車店。”
“圍繞一輛車所有的消費,我們認為都可以通過ETC完成”,楊光期望驛路微行的ETC產品未來能成為汽車領域的“錢包”,實現“車上花的所有錢都走ETC”的模式。
時機合適會啟動上市
楊光坦言,ETC行業競爭格局日益多元化且競爭激烈,不僅面臨著來自多個平臺的競爭,還涉及ETC前后裝市場的爭奪,以及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比拼,價格戰甚至也時有發生。
在楊光看來,價格“內卷”會對行業的長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他舉例說,一個ETC產品的使用周期大概是5—7年,用戶在購買時一次性付費后,公司后續要逐年支出售后成本。“如果企業長期陷入無底線的價格戰,可能導致行業整體利潤空間被壓縮,進而影響服務質量的持續提升。最終,消費者和行業的長遠發展都可能受到損害。”
楊光說驛路微行一方面會把持續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作為差異化發展戰略,“我們要給到用戶穩定的交付,穩定的預期,穩定的服務”;另一方面會持續進行產品層面的創新,包括進一步提升AI在產品領域的應用等。“我們曾做過統計,驛路微行ETC產品的復購率大約在40%。”楊光說道。
楊光透露,驛路微行至今已服務超過1.51億微信用戶,安全扣費累計14億次,年扣費金額超百億,ETC發票交付量累計達到了5.33億張。2024年,驛路微行整體營收同比增長近20%,凈利潤同比增長近5%。
楊光介紹,高燈科技已完成三輪融資,融資金額累計超過15億元人民幣。“上市是公司發展的重要一步,驛路微行會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楊光說,他看好ETC的發展前景,針對其將來是否會被車牌識別取代,楊光認為短時間內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他解釋道,高速公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有一個“龍門架”,會識別途經車輛的ETC設備和對汽車拍照,以確定汽車在高速上行駛時途經了哪些路段,“車牌目前尚不具備這種路徑識別的功能”。
中研普華研究院2024年12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ETC用戶數量達到2.7億,占同期汽車保有量(約3.19億輛)的86%左右,預計到2024年ETC用戶規模將達到3.2億,覆蓋率將超過90%。全球ETC系統市場規模亦持續增長,截至2022年約為568億元,預計到2029年將接近882億元。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丁丹:dingd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