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元奶茶撬動1300億市值,1杯檸檬水日賺近300萬!資本為何愛喝這杯茶?
21財經APP 王瀅,鄭嘉琪,劉雪瑩,實習生蔣穎之
2元一支的甜筒,均價8元的奶茶,撬動超1300億元的市值,靠1杯檸檬水,每天從加盟商口袋掏走近300萬元!
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上市,成為繼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后第四家上市的新茶飲企業。蜜雪集團(02097.HK)打破了新茶飲企業“上市即破發”的行業魔咒,截至3月7日收盤,一周累計上漲75.31%,市值突破1348億港元,1個蜜雪冰城市值=48個奈雪的茶。(注:奈雪的茶最新收盤市值28億港元)
產品均價不過8元,開店46000家超過麥當勞星巴克,99%門店都是靠加盟,它究竟靠什么打下了千億市值?
蜜雪冰城年入百億不靠奶茶,靠的是什么?
2元的冰淇淋、4元的檸檬水、6元的珍珠奶茶,你以為蜜雪冰城賺的是你手里的奶茶錢嗎?
nonono,低價產品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其實藏在它的“供應鏈帝國”里。
通過自建工廠,蜜雪冰城實現了核心飲品食材的100%自產,什么概念?不僅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每當加盟商賣出一杯檸檬水,蜜雪還能賺走6毛的原料錢。
假設4萬家店每天賣100杯就是240萬元純利。這相當于每小時進賬10萬元、每分鐘1666元、每秒鐘27.7元……
更狠的是——蜜雪冰城的供應鏈不單賣檸檬,而是糖、奶、茶、咖、果等全品類原料以及其他“消耗品”。比如,2021年蜜雪冰城賣了8500噸茶葉、50000多噸水果、30億根吸管,這才是真正的“躺賺”。
當然,僅憑自產的原料并不足以支撐蜜雪冰城去年高達90億杯飲品的銷量。新西蘭的牛奶、加納的可可粉、西班牙的葡萄、越南的百香果、四川的檸檬……蜜雪冰城的采購網絡背后,是一套覆蓋六大洲、38個國家的蜜雪冰城“供應鏈帝國”。
99%門店靠加盟:開一家店21萬元,最快一年回本
通過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消費人群主要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這些人喜歡蜜雪冰城的原因是便宜和極致的性價比。這種低價策略、主打下沉市場的路子跟拼多多、瑞幸都特別相似。
蜜雪冰城99%以上的門店為加盟店,加盟費和相關服務收入占比僅為2.4%,而97.6%的收入來自于向加盟商銷售商品和設備。
具體來說,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來自加盟店的商品與設備收入高達182.2億元,占其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7.6%,而且毛利率達到31.2%,遠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這些數據徹底揭開了“雪王”的商業本質:表面上看是奶茶的連鎖品牌,實則是供應鏈公司,“雪王”做的是一門賣食材、賣設備、賣加盟的生意,加盟商才是蜜雪的終極買單者。
對于普通人來說,開一家蜜雪冰城真的能賺錢嗎?
有媒體做過測算,整體投資一家門店的費用在21萬元左右。以上海為例,具體費用包括加盟費11000元,管理費4800元以及培訓費2000元。這三項費用都是一年一交的,每年一共17800元。工作人員透露,“產品的綜合毛利是在55%左右,一般一年左右可以回本。”
超級IP“雪王”出海:4萬店之后的故事怎么講?
左手薅全球供應鏈羊毛,右手把一句"我愛你你愛我"焊進世界DNA,“雪王”是如何做到的?
從越南河內到曼谷街頭,近6年時間里,蜜雪冰城在海外開了將近5000家分店。截至2024年底,全球門店總數突破46479家,超越麥當勞、星巴克、賽百味,成為全球奶茶界巨頭。
那么,問題來了:蜜雪冰城給新茶飲出海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1、 低價≠低質
在越南,冰淇淋和檸檬水標準杯僅需3—6元;印尼則為3.7—4.6元,價格親民,與奈雪的茶、喜茶等中高端品牌拉開明顯差距,但定價低不代表質量低。據招股書透露,蜜雪冰城本次 IPO 的部分資金將用于蜜雪冰城在東南亞市場的本地化營銷以及供應鏈建設,在極致壓縮成本的同時,用規模化采購和自建工廠保障品質。
2、 文化輸出“輕裝上陣”
不搞復雜本土化改造,蜜雪冰城依靠高性價比的產品和簡單明快的品牌符號快速占領市場。在日本,超級IP“雪王”變身成佩戴傳統頭飾的熱血少年;在韓國,“雪王”戴上了墨鏡唱起了RAP;而在越南,“雪王”門店則是糖又放得足,曲子也嗨個夠。
3、 先修路,再開店
蜜雪冰城出海復制“中國模式”——先建供應鏈,再開放加盟,有效避免盲目擴張帶來的品控危機。看到這里,其他新茶飲品牌,你們會考慮來抄“雪王”出海的作業嗎?
蜜雪冰城是用價格打下的江山,供應鏈能壓縮成本,但食品安全紅線不能壓縮;加盟能裂變規模,信任體系不能開裂。
這些年,一些蜜雪冰城門店被曝篡改開封食材日期標簽、違規使用隔夜冰淇淋奶漿、茶湯等問題。說到底,低價只是優先入場券,口碑才是永久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