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7日電 (林琬斯)“患者自控鎮痛技術(PCA)的應用不僅能提高癌痛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量和相應經濟開支,符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李杰建議,推廣落實慢性癌痛患者自控鎮痛技術,提高癌癥患者生活質量。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的醫學學術期刊《中華重癥醫學電子雜志》在2023年5月刊發的《中國成人重癥患者鎮痛管理專家共識(2023)》介紹,患者自控鎮痛(patients control analgesia,PCA)是一種新型給藥方式,容許患者自行通過微量注射泵按需獲取設定劑量的鎮痛藥物,達到及時緩解疼痛的目的。
李杰介紹,疼痛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在癌癥患者尤其晚期患者中極為普遍。PCA技術是癌痛重要治療手段,然而目前在推廣落實中面臨諸多阻礙,亟待解決以提升癌癥患者生活質量。
李杰觀察到,對于晚期癌痛患者來說,口服阿片類藥物難以滿足他們的鎮痛需求。PCA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從術后鎮痛領域拓展至癌痛治療,通過改變藥物使用途徑、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鎮痛效果、減輕不良反應,已被國際國內權威指南和共識認可。對于口服藥物效果不佳、不耐受或無口服能力以及難治性癌痛、終末期患者,PCA優勢顯著,尤其在居家鎮痛方面意義重大。
不過,李杰也指出,目前在推廣落實PCA技術的過程中,存在收費項目不合理、診療規范滯后等問題。
李杰指出,一方面,癌痛治療使用的PCA設備與術后鎮痛相同,但藥物種類、劑量、使用時間及醫護工作量差異大。目前中國僅“術后鎮痛泵” 收費項目且僅限麻醉科術后鎮痛收費,慢性癌痛患者所在的腫瘤科、內科及安寧療護病房,以及居家鎮痛患者無法收費,嚴重影響醫護積極性,阻礙了居家鎮痛、安寧療護的推進。
另一方面,李杰也觀察到,中國2018年印發的癌癥疼痛診療規范已滯后,未涵蓋氫嗎啡酮、美沙酮、PCA技術等成熟治療藥物和技術。在安寧療護、居家鎮痛領域,該規范對PCA院外管理缺乏明確規定,加之“處方管理辦法”相關條款模糊,導致醫院不敢讓患者外帶鎮痛泵回家,限制了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應用。
基于此,李杰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優化收費項目設置。擴充“術后鎮痛泵”內涵,將其名稱變更為“患者自控鎮痛術”,設置收費項目,取消僅限麻醉科收費的限制,使其適用于收治慢性癌痛的科室及慢性癌痛患者居家鎮痛。參考浙江省情況,建議按“次”收費,規定3天內不得重復收費,以合理體現醫護勞動價值。
二是更新癌癥疼痛診療規范。李杰建議,由國家衛健委組織相關部門,依據目前癌痛治療的常用藥物和技術,尤其是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應用,更新癌癥疼痛診療規范,明確PCA技術院外管理細則,消除醫院對患者外帶鎮痛泵的顧慮,推動PCA技術在癌痛治療中的廣泛應用,提高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林琬斯:linwans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