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題:政府工作報告屢提“增收” 提振消費有更多實招
中新社記者 李金磊 夏賓
“花出去還能掙得回來,老百姓才敢花錢。”河北石家莊農民劉令彩的期待,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得到回響。
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報告中多次提及增收。
增收既為惠民生,亦為促消費。“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位居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之首,中國把提振消費擺到了更加突出位置,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對中新社記者表示,當前消費領域面臨雙重挑戰:一是居民收入和就業承壓,不愿花錢;二是有效供給不足,沒處花錢。前者需通過整體經濟增長帶動收入提升,后者則要優化供給結構。
能消費
報告指出,2025年GDP增長預期目標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均指向讓民眾增收從而“能消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受訪時認為,重點保障民營企業等穩健運行,通過落實今年1222萬高校畢業生就業,夯實民生保障基礎,形成“穩就業—增收入—促消費”良性循環。
愿消費
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著眼于增加優質供給、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多新招實招。
刺激消費意愿,真金白銀支持不可少。今年中國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陸銘認為,商品消費出現一定飽和效應,消費重點逐漸轉移到服務消費。文旅、娛樂、體育等消費不存在跨期消費替代效應,可進一步擴容。
敢消費
讓更多人敢消費,一方面要改善消費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社會保障。
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提高20元,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報告中提及的這些措施回應民之所盼,也為更多人敢消費織密防護網和保障網。
促進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創造有效需求、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意愿,政策“組合拳”將激活消費主引擎。民眾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的信心,也將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