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21日電 (張澍楠)剛進入廠區,空中的懸臂式紅色造雪機在金色陽光映襯下格外顯眼。短暫的10秒啟動后,這臺重約1噸左右的機器開始噴出密集、輕盈的雪花。凜冽寒風吹拂下,雪花飄飄灑灑,如夢似幻。
懸臂式半自動造雪機正在工作 中新經緯張澍楠 攝(下同)
亞冬會閉幕了,但亞冬會效應仍持續。近日,中新經緯來到“冬奧之城”河北張家口,了解國內滑雪產業綜合服務商如何從國外品牌代理轉型國產化。
靠技術說話
從北京向西北方向出發不到200公里,便到了張家口。
走進卡賓滑雪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卡賓滑雪”)3500㎡的裝備工廠,這里有全自動造雪系統及鯤鵬SU8型全自動造雪機、手動造雪機Simpleness 6(S6)、半自動造雪機Turbo 7(T7)。
鯤鵬SU8型全自動造雪機
公司生產售后負責人李杰介紹,一臺造雪機需要大幾百種零件,由浙江、湖北、遼寧等地供應商提供,廠區負責裝配、儲存、發貨。
廠區左側是裝備線,鯤鵬SU8型全自動造雪機擺放在左側進門處;廠區右側是零件、單板、雙板、雪鏡等存放線。
全自動造雪機對面擺著一臺還沒有進行外包裝的樣機,正等待被組裝調試。當問及能否現在進行測試時,李杰說:“不同于其他機器,造雪機的測試只能在冬天晚上、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才能出效果。為了驗證技術可行性,研發人員經常冬季半夜爬起來測試。”
一臺全自動造雪機可覆蓋約5000㎡雪場,卡賓滑雪在其陶瓷噴嘴、超混核子器、水冷過濾、鋁芯、離合器等關鍵部位進行核心技術突破,加之精準、數據化的評測體系,可實現更小功率、更大揚程、更節能環保的效果。預計2025-2026年冬季批量使用。
李杰認為,造雪機的制造難點在于如何讓所有部件形成一個集成化的系統,為了開發全自動造雪系統,研發團隊花了4年時間。
“全自動造雪系統實現了泵站和造雪機系統的聯動,也就是造雪機數量及所需水量、壓力可自動匹配。同時,鯤鵬SU8造雪機通過采集氣象站的氣象資料,判斷溫度、濕度等是否達到造雪條件,進行數據分析后選擇自動啟動和關停,操作者可以在電腦、平板和手機上實現遠程控制和一鍵啟動功能,節約終端客戶人力成本,實現一人即可掌控上百臺設備。”李杰提到,該系統還可根據環境條件自動調整造雪參數,減少能源浪費。
“對于客戶來說,產品是否好用靠技術說話,曾經合作過的客戶對公司本身有信任,加上價格較國際品牌低1/3,所以完全能接受國產設備。”卡賓滑雪總裁于洋稱,無論從價格還是售后方面看,國產化產品更具優勢。
全自動造雪機零度左右即可出雪,對于造雪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水,最好是經過過濾的地下水、井水,不易因水中雜質造成設備堵塞。此外,空氣濕度、氣候也會影響造雪效果。
李杰指著造雪機說,它的最低“壽命”是6-10年,但如果按要求保養,某種程度上說沒有使用壽命,因為所有的硬件和軟件都可修復。
如此來看,是否會出現機器滯銷情況?李杰并不擔心。
“首先,雪場一般會外雇人員使用設備,或許對機器維修并不專業,存在只會用而不會修的情況。若雪場在設備保養和維修方面進行技術人員培訓,成本也會隨之增加。其次,冰雪政策利好下,雪場新建數量有所提升,從而需要配備造雪機等相關設備。即便設備不進行替換,其中的零件每年會更新換代,從而達到更優質造雪效果,給前來進行冰雪消費的人群帶來最佳體驗。”
從代理到國產
讓人想象不到的是,卡賓滑雪此前是為國外滑雪相關設備的貿易代理,2015年左右開始走向自主研發。
為何決定向國產化轉型?于洋給出的答案是,不想幫別人作嫁衣。
“辛辛苦苦給他(國外品牌)鋪墊好中國市場,他就要自己開分公司。之前我們也更換過好多個(國外)品牌,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決定不再做貿易代理,開始轉型自主研發。”
“2016、2017年是第一款造雪機的試驗階段,2018年正式銷售。”于洋表示,前期做代理積累不少經驗,對設備結構比較熟悉,為公司轉型自主研發提供很多幫助。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對行業市場需求有著敏銳嗅覺,國內的冰雪“熱”同樣反映在卡賓滑雪的訂單里。
生產旺季時的裝備廠
“雪季結束到10月中旬是生產旺季,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是銷售旺季,公司在儲備一定設備情況下,針對某些雪場突然要增設備、突然要開業等情況也做好三五十臺的突擊生產準備。”李杰提到,國內看,公司業務涵蓋山西、新疆、湖南、重慶等多地;國際上,俄羅斯目前是公司主要市場。
“這個雪季延續了此前冰雪行業發展的增長勢頭,滑雪場增補和更新滑雪設備的需求明顯增加。”于洋說道,目前“卡賓雪”造雪機占國產造雪機近半市場份額,公司生產能力約500臺,年銷量超過200臺。“2025年冰雪季,我們的造雪機在多個南方城市熱銷,業務量相比去年增長30%。”
對于滑雪愛好者來說,從滑雪板、滑雪服到護具,挑選一套專業、舒適、可靠的滑雪裝備是必做的“功課”。除了“河北造”“大塊頭”冰雪設備,可穿戴的輕裝備也正在突圍。
公司生產的滑雪鏡
李杰表示,“今年公司的單板已經賣斷貨了,除了索道,雪場中你能想到的,包括雪場規劃設計、魔毯、滑雪裝備等我們都有涉及。”
國產品牌接受度提高
于洋稱,中國冰雪行業起步于90年代,與國外較為成熟的冰雪行業相比,起步晚、起點高、發展速度快。2015年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到2022年成功舉辦,大大促進中國滑雪產業發展,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則進一步激發冰雪經濟活力。
《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3—2024冰雪季是“后冬奧”時期首個完整的冰雪旅游季,單個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實現新突破,冰雪休閑旅游人數達4.3億人次,冰雪休閑旅游收入為5247億元。預計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有望達到5.2億人次,冰雪休閑旅游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
在于洋看來,當下正處于冰雪設備國產化發展的利好時期,市場對冰雪設備更新換代、升級等需求很高。相較海外品牌,國產品牌最大的優勢在于物美價廉,同樣的出雪量,價格更有優勢,同時售后也更方便。“目前市場對國產品牌接受度提高,相信很快國產造雪機品牌就會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國聯民生證券研報分析,2022年冬奧會后,民眾冰雪消費意識覺醒,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冰雪經濟作為重要的體驗式經濟,在線上、線下發揮較強的導流作用,吸引大量消費者,且為餐飲、住宿、文娛等相關產業帶來可觀收益。
研報還稱,目前我國冰雪產業鏈涵蓋從上游冰雪資源開發、裝備生產,到中游冰雪服務與運營,再到下游的冰雪消費及衍生經濟等多個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隨著產業鏈不斷完善,我國冰雪產業飛速發展,其中冰雪旅游貢獻主要的市場份額,冰雪運動增速最快。隨著亞冬會賽事驅動及相關政策催化,冰雪產業持續擴容,或將成為我國內需重要增長點。(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