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類產品占比下行,怎么打通理財資金入市“最后一公里”?
財聯社2月17日訊(記者 郭子碩)春節后,權益市場逐步回暖。在結構性機會顯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引導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正成為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2月7日,證監會發布實施《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要求推動資本市場更好滿足多元化養老金融需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這一政策導向與去年9月多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形成政策接力,為理財資金入市鋪就制度通道。
不過,雖然政策推出較早,但從去年末的理財市場表現來看,相關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并不及預期。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接近30萬億元,但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走低,占總投資資產的比例僅為2.58%,同比下降0.28個百分點。
這與此前中信建投預測的2萬億-3萬億元增量空間形成鮮明反差。政策與市場之間仍存在較大的現實鴻溝。怎么打通理財資金入市“最后一公里”?
雙重梗阻待破局:面簽機制和渠道機制
有華南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人士坦言,怎么吸引用戶加大權益類的投資份額仍是整個行業的瓶頸。目前,理財公司主要的用戶畫像都是追求絕對收益、希望追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發動大家去申購R4、R5的產品,難度比較大、用戶的意愿也比較低。
綜合多家理財公司的人士觀點來看,制約理財資金入市的關鍵癥結集中于兩大維度:其一是客戶準入機制掣肘,其二是渠道布局受限。
根據現行規定,首次購買R4、R5級產品的投資者必須臨柜面簽,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形成顯著客戶觸達障礙,影響用戶積極性。
有不愿具名的理財公司產品人士表示,在R4、R5線下面簽放開上,實際上存在兩個層次的問題,一個是R4、R5線下面簽限制是否放開,一個是放開的尺度是多少。是只有被動型R4、R5理財產品放開,還是主動管理型R4、R5也放開。股票ETF聯接基金這塊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有一定固有優勢。如果只是被動型銀行理財產品,那這類產品跟公募基金產品就拉不開差距。
該人士補充:“不僅如此,光放開R4、R5理財產品的面簽限制也是遠遠不夠的。”跟其他資管產品相比,大眾對于銀行理財還有穩健的預期。基于此,銀行理財資金要入市,更好的方式還是通過固收+以及偏債混合類銀行理財產品入市,做到整個產品的收益跟波動能夠更好地平衡。這可能是銀行理財資金入市的比較理想的方式,而不是通過偏股型的或者股票型的產品入市。
渠道放開
相較于公募基金的全渠道布局,銀行理財目前仍被排除在互聯網平臺及券商代銷體系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用戶觸達,制約含權類產品規模增長。
對此,不少理財公司人士也呼吁,理財代銷渠道進一步拓寬,允許合規互聯網平臺代銷含權類產品,包括券商代銷渠道放開。
前述不具名人士指出,在互聯網渠道放開上,有理財公司擔心含權類理財產品波動大,導致一定的客訴壓力。實際上,互聯網平臺代銷進一步放開后,相關客訴反而可能下降。
“像天天基金每筆金額比較低,客戶在線上購買產品,反而會負責任,他不會歸咎到產品管理機構本身。”該人士解釋,這也反映了當前銀行機構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邏輯,跟基金投資還是存在較大差異。但實際上,理財公司合規要求都比較透明,有規可依。建議監管應建立差異化消保考核機制,為權益類產品培育市場寬容度。
銀行權益團隊要修煉內功
在此之前,1月多部門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明確不同機構中長期資金入市優化細則。《方案》優化了銀行理財參與權益投資的方式和途徑,銀行理財可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意味著理財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深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認為,新政策出臺必然對銀行理財子的資產配置和產品結構產生影響。理財子進入權益市場的主要方式或為增發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購買公募基金等方式。據其測算,理財資金入市帶來的增量資金規模合計大致在2萬億-3萬億元左右。
在制度松綁的同時,銀行理財機構亟需修煉內功,補齊能力短板。
“目前整個銀行理財資金的風險偏好水平都還是比較低。”前述股份行理財公司人士透露,公募基金在研究團隊、投研力量配置等方面投入得早很多,而銀行理財權益研究和投資屬于后發,權益類理財產品更多還是會關注到客戶的風險收益特征以及對絕對收益追求的考慮,投資策略篩選、時點把控、激進程度上肯定會更加穩健。
對于年內權益投資怎么做?平安理財相關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一方面今年權益市場結構性機會有望增加,理財公司應積極把握行業性、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充分發揮多資產、多策略的優勢,持續加強權益投資能力建設,加大以“固收+”為代表的產品布局力度;另一方面,基于理財客戶風險偏好較低、絕對收益要求較高的特征,理財公司也要重視市場波動下對回撤控制能力的考驗和應對,以滿足客戶多元化的理財需求。
光大理財相關負責人此前也透露,將研究發行“+定增策略”的長期限(18個月以上)公募類固收+產品,通過產品的擴容布局以滿足投資者參與資本市場投資的需求。同時,鎖價定增項目具備更早的前期溝通時效和信息透明度,豐富陽光紫、陽光藍產品體系,探索通過私募專向產品的方式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投資。